服務熱線:400-060-3233手機號碼:18516712219
地 址:上海市普陀區金沙江路1006弄1號5樓E/F室
水泥,作為現代建筑的骨骼,其硬化過程并非簡單地“變干",而是一個復雜的化學反應——水化。傳統研究方法往往在測試時會破壞樣品,無法持續觀察同一塊樣品的變化,仿佛在通過研究碎片來猜測一個完整生命體的成長。
而低場核磁共振技術的出現,就像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臺高精度的“無損顯微鏡",能夠在不打擾水泥水化進程的情況下,實時、原位地窺探其微觀世界的演變。
一、 什么是低場核磁共振?
首先,讓我們簡單理解一下低場核磁共振。它是一種基于原子核(如氫核)在磁場中的特性進行分析的技術。
核心原理:水中的氫原子核(質子)就像一個個微小的磁針。在磁場中,它們會被激發并產生信號。當它們恢復到平靜狀態時,會釋放出具有特定特征的信號,這個恢復過程稱為“弛豫"。
“低場"的含義:相較于醫院里用的高場核磁共振成像,低場核磁共振的磁場強度較低,但其對于研究材料中的水分狀態、孔隙結構等具有獨特的優勢,而且設備成本更低、更易于在線監測。
探測對象:在水泥水化過程中,LF-NMR不直接探測固體顆粒,而是以無處不在的水分子 作為“間諜"或“探針"。通過追蹤水分子的狀態和數量變化,就能反推出水泥固相結構的形成與演變。
二、 LF-NMR如何窺探水泥水化?
水泥水化的本質是水泥顆粒與水反應,形成水化產物(如C-S-H凝膠),并逐漸填充孔隙,形成堅固結構的過程。LF-NMR通過以下關鍵指標來捕捉這一過程:
1. 信號幅度:追蹤“水"的消逝
LF-NMR信號的總幅度與樣品中的總氫核數量,即總含水量成正比。
隨著水化反應的進行,自由水被消耗,轉化為水化產物的一部分。因此,通過監測信號幅度的衰減曲線,可以精確量化水化程度,實時繪制出水化反應動力學曲線。
2. 弛豫時間:聆聽“水"的處境
這是LF-NMR技術的核心。水在材料中的物理狀態決定了其弛豫時間的快慢:
自由水:存在于大孔隙中,運動自由,弛豫時間較長。
束縛水:被吸附在固體表面或存在于微小孔隙中,運動受限,弛豫時間較短。
化學結合水:已成為水化產物化學結構的一部分,弛豫時間極短,通常無法被直接檢測。
水化過程的“實況轉播":
初始期:漿體中充滿自由水,LF-NMR檢測到長弛豫時間信號。
加速期與減速期:隨著C-S-H凝膠等產物大量形成,孔隙被細化,越來越多的自由水轉變為束縛水,表現為弛豫時間信號峰明顯左移(變短),并且信號幅度開始下降。
硬化期:體系內部形成復雜的多孔結構,水分被禁錮在納米級的凝膠孔隙中,弛豫時間進一步縮短,分布也趨于穩定。
通過分析弛豫時間分布的變化,研究人員可以非侵入式地繪制出水泥孔隙結構的演化圖譜,從毫米孔到納米孔,一覽無余。
三、 LF-NMR在水泥研究中的獨特優勢
無損與原位:最大的優勢。可以對同一個樣品從液態跟蹤到完-全硬化,獲得連續、完整的數據,排除了樣品差異帶來的誤差。
高分辨率與敏感性:對水分狀態和孔隙結構的變化極其敏感,能夠區分不同尺度的孔隙,甚至能研究外加劑(如減水劑)、礦物摻合料等對水化過程的影響。
定量化分析:能夠提供水化程度、孔隙率、孔徑分布等關鍵參數的定量數據。
操作便捷:樣品制備簡單,測試過程自動化程度高。
應用案例:定量表征水泥水化程度
低場核磁共振技術,以其無損、原位、精準的特性,徹-底改變了我們研究水泥水化過程的方式。它將一個原本只能依靠結果來推測的過程,變成了一個可以實時觀察的動態電影。
這不僅深化了我們對基礎理論的理解,也為開發新型高性能、低碳水泥材料提供了強大的工具,推動著建筑材料科學向著更綠色、更智能的未來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