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400-060-3233手機號碼:18516712219
地 址:上海市普陀區金沙江路1006弄1號5樓E/F室
煤礦沉陷區作為煤炭資源開采后留下的生態“傷疤",正迎來全新的治理機遇。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碳封存潛力開發與注漿加固、固廢資源化利用共同構成了沉陷區綜合治理的三大核心方向。而低場核磁共振技術的引入,正在為這些領域提供前所-未有的精準評價方案。
沉陷區碳封存:從“生態傷疤"到“碳匯寶庫"的轉變
煤礦沉陷區深部巖層擁有豐富的孔隙和裂隙空間,這些地質結構恰好成為封存二氧化碳(CO2)的理想場所。開發沉陷區的碳封存潛力,不僅能夠有效緩解溫室效應,更能為沉陷區治理帶來生態與經濟的雙重效益。
碳封存評價的技術瓶頸
然而,碳封存潛力的精準評價一直是行業技術難點,傳統方法難以解決:
有效孔隙識別難:無法準確區分可儲存CO?的有效孔隙與無效孔隙
封存容量測算不準:缺乏精準計算巖層CO?吸附容量的有效手段
長期穩定性監測難:難以實時掌握封存后CO?的運移和泄漏情況
低場核磁共振:碳封存潛力的“精準標尺"
低場核磁共振技術通過創新性的檢測原理,為碳封存潛力評價帶來了突破性解決方案。
1.精準識別有效孔隙空間
核磁共振信號差異分析
基于吸附態CO?與游離態CO?的核磁共振信號差異
精準區分有效孔隙與無效孔隙
建立孔隙結構與封存能力的直接關聯
封存容量精準測算
量化計算巖層的有效孔隙體積
精確評估CO?吸附容量
為碳封存項目提供可靠的容量數據支撐
2.實時監測與風險管控
長期穩定性監測
實時追蹤封存后CO?的核磁共振信號變化
及時發現潛在的泄漏風險
評估巖層吸附穩定性演變規律
科學決策支持
為碳封存項目選址提供科學依據
優化封存方案設計參數
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
技術優勢:為什么是低場核磁共振?
無損檢測保障地質安全:不破壞巖層原生結構,避免對沉陷區地質環境造成二次破壞,確保碳封存環境的安全性。
快速高效提升評價效率:單次檢測僅需數分鐘,支持現場實時監測,大幅縮短項目評價周期,加快碳封存項目實施進度。
精準全面確保數據可靠:同步獲取孔隙結構、流體分布、吸附狀態等多維度數據,為碳封存項目提供全面可靠的技術依據。
應用案例:不同溫度下多孔介質注漿填充滲流機制表征
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在碳封存領域的應用,標志著煤礦沉陷區治理進入了新的階段。這項技術不僅解決了碳封存潛力評價的技術難題,更推動了沉陷區治理向多目標協同發展:
生態修復與碳減排協同:通過精準的碳封存評價,沉陷區既能實現生態修復,又能為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
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協同:將廢棄的沉陷區轉化為有價值的“碳匯資產",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協同:推動環境治理技術從粗放向精準轉型,促進環保產業的技術升級。
低場核磁共振技術正以其獨特的技術優勢,為煤礦沉陷區綜合治理注入新的科技動能。在碳封存潛力評價領域,這項技術不僅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技術難題,更為實現生態修復、資源利用與碳減排的多重目標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
隨著技術的不斷優化和推廣應用,低場核磁共振將繼續賦能煤礦沉陷區治理,讓曾經的“生態傷疤"煥發新的生機,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實現“雙碳"目標貢獻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