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400-060-3233手機號碼:18516712219
地 址:上海市普陀區金沙江路1006弄1號5樓E/F室
在煤層氣開采現場,機械舉升設備將井筒內的水舉升到地面,逐步降低井底流壓。這一過程形成壓降擴展,促使煤層儲層壓力下降,吸附在煤基質孔隙內表面的煤層氣開始解吸,并通過基質孔隙的非達西滲流和擴散進入天然裂隙,最終滲流至井筒被采出。然而,隨著排采進行,地層壓力降低,排水采氣效率下降,這時需通過儲層改造來補充能量。物理法如注水和水力壓裂可增強孔隙發育,促進解吸滲流;化學法如CO?酸化或活性水改造則兼具增滲與增產效果,提升整體采收率。在這一復雜過程中,低場核磁共振技術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優化水力壓裂和監測儲層動態的關鍵工具。
低場核磁共振技術的應用背景源于煤層氣開采中對孔隙結構和流體運移的精準監測需求。煤層氣儲層通常具有低滲透性和復雜孔隙發育特征,解吸滲流過程受控于微納米級孔隙的分布和連通性。傳統方法難以實時評估儲層改造效果,而低場核磁共振技術通過非侵入式檢測,能夠直觀揭示孔隙內流體的賦存狀態和運移規律,為水力壓裂設計提供數據支持。在排采過程中,該技術幫助工程師追蹤壓裂后裂縫網絡的擴展情況,確保壓降有效傳遞至遠端區域,從而最-大化解吸效率。
在煤層氣開采中,水力壓裂技術是提高產量的核心手段,它通過注入高壓流體形成裂縫網絡,增強孔隙發育和解吸滲流通道。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在此過程中扮演著“眼睛"的角色,通過監測壓裂前后孔隙度的變化和流體分布,優化壓裂參數。例如,在壓裂作業后,該技術可評估裂縫的延伸范圍和連通性,確保煤層氣從基質中高效解吸并滲流至井筒。這不僅提升了水力壓裂的針對性,還降低了無效改造的風險,實現了儲層改造的精準化。
低場核磁共振技術的原理基于原子核(如氫核)在磁場中的共振行為。當樣品置于低磁場中,核自旋吸收特定頻率的射頻能量后發生躍遷,釋放信號;這些信號強度與流體含量和孔隙結構相關。通過分析弛豫時間,可以區分束縛水和自由水,進而評估孔隙發育程度和解吸潛力。在煤層氣開采中,該技術能夠定量表征煤基質中的吸附氣和解吸動態,為優化排采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與傳統檢測方法相比,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具有顯著優勢。傳統方法如巖心實驗或電鏡掃描往往需要破壞樣品,且無法實時監測動態過程;而低場核磁共振技術無需樣品制備,實現無損、快速檢測,能連續追蹤儲層變化。此外,它在揭示微觀孔隙結構和解吸滲流機制方面更為精準,幫助預測產量衰減趨勢,指導注水或CO?酸化等化學改造措施。這種高效性使得低場核磁共振技術成為煤層氣開采中不可-或缺的創新工具,推動行業向智能化和高效化邁進。
總之,低場核磁共振技術通過整合水力壓裂、孔隙發育和解吸滲流分析,為煤層氣開采注入了新活力。它不僅提升了儲層改造的精度,還為實現可持續能源開發提供了技術保障。隨著該技術的廣泛應用,煤層氣產業有望在效率和環保方面實現雙贏。


